中央希望以此引導企業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使供給體系能更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其最終目的是希望將產業發展模式由要素驅動型增長,轉為創新驅動型增長,實現制造大國向創新型制造強國的轉變。
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在其發表的一篇名為《把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正確指向》也寫道:“到了21世紀初期,隨著人口紅利的逐步消失,新增勞動力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也變得越來越小。同時,中國在技術上已經從一個完全的跟隨者變成了同跑者甚至某些領域的領跑者。在這種情況下,沒有創新就很難再提升技術水平。”
這也進一步說明,“供給側改革”存在困境的行業指明了方向,高分子材料行業同樣需要經歷一次變革。
按照著名金融學家、清華大學朱武祥教授的觀點,雖然高分子材料的終端市場客戶群體非常廣泛、需求量大,不過細看每個客戶群體卻發現,由于每個客戶對產品的要求不一樣且需求地點分散,因而造成了中國改性塑料企業以小散亂的方式去應對“碎片化”需求。
他認為,從長遠角度來看,一個行業如果長期由規模小的企業占據主導地位,會導致每個企業都沒有實力去進行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進而拖累了行業的發展。特別是當企業同大型跨國公司競爭時,在資金實力、技術積累和品牌效應等方面都對存在明顯短板。
對此,朱武祥提出若如果采用傳統的一點點積攢模式,在強手如林的環境下很難快速做大。唯有破舊推新,才能打破發展的僵局。